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时效改为三年司法解释

2022-03-26 16: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时效就是时间的法律效力,诉讼时效这个法律概念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它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可以督促权利人及时的行使权利,也能够保证纠纷被及时准确的解决。那么,民事诉讼时效改为三年司法解释是什么呢?以下就请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民事诉讼时效改为三年司法解释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会导致义务人有权提出拒绝履行的抗辩权的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时效由原来的2年,后在在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法总则》中改为了3年。2021年1月1日,《民法总则》被废止,但《民法典》延续了3年短期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3年为短期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该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以及义务人

民事诉讼时效改为三年司法解释

  二、诉讼时效的特征有哪些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诉讼时效的特征有以下几个:

  (一)诉讼时效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控制并能发生权利消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二)诉讼时效具有强行性由法律规定的不得当事人自行约定或规定。

  (三)诉讼时效的效果是期间与事实的结合。

  (四)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但并非所有的请求权如物上请求权。

  (五)法官无权主动释明并适用该时效的规定需要当事人提出适用该制度诉讼时效的起算,也即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它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即从权利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日开始算起。

  三、适用于诉讼时效的案件有什么

  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调整财产关系的需要而形成和存在的,因而一般来讲,所有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凡涉及财产关系而引发的诉讼,均应予适用。但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则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由上述可知,民事诉讼时效由原来的2年,在新颁布实施的民法典中改为了3年。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民事诉讼时效改为三年司法解释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