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我的父亲之前由于受了工伤,又没有得到工伤赔偿,到了现在,我们家里面很多的钱都拿去作为医疗费用了,我想要了解一下,我们可不可以申请低保家庭呢2018年的低保家庭申请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像我们这种情况符不符合低保家庭呢?

劳动纠纷
2019-01-29 23:50:37
共有8位律师解答
  • 您好,一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条件持有本市非农业户口的居民,无论在本市何地居住,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居住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人员。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所有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含继承、接受赠与、遗属补助费、偶然所得等);二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办程序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户主通过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证明材料:居民户口本、身份证、收养证、婚姻证书、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
  • 您好,1、凡具有本市正式农业户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属保障范围。

    2、夫妻一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省市或本市其他区县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人员。

    3、其他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员。

    4、具有正常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采取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人员不属于农村低保范围。

    注意:

    1、两项条件都满足才能申请低保,例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但如果家境本来就很殷实,也不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
  • 农村低保保障待遇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常住;

    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请前12个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

    家庭经济状况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财产状况、实际生活水平与基本生活常年困难家庭状况相符。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并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

    家庭经济状况整体不符合申请资格条件,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其家庭中已成年的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患重大疾病人员,可以分户独立提出申请。
  • 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 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1、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条例》调整;
    2、如果能够被认定为工伤可以要求相应的工伤赔偿内容。
    3、工伤赔偿的内容有:工伤赔偿内容有: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和本人工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你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你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确定)、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你肯定是要赔偿的; 具体法律,职工应该享受以下待遇: 【住院待遇】 {医院}医疗费、伙食费、护理费、停工留薪工资 【鉴定级别后】 评完残 支付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等他离职后 你公司应该支付 【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备注:如果你司有给工人购买社会保险,其实你只需支付,职工医疗期的工资、和离职后的就业补助。如果没有购买社会保险以上所有费用都有你司赔偿。只是职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权”。
  •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持有当地常住农业或非农业户口、有合法固定居所并在当地长期居住的居民;(二)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或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凡符合以上条件均可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低保对象实行属地管理,您可将您需要反映的具体情况(所在地、需申请人的情况或者您认为违规享受低保的具体信息)直接反映给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由县级民政部门调查核实。
查看全部8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