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物权法规定取得时效的必要性

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物权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物权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取得时效被物权法草案否定纯粹是基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认为取得时效应与诉讼时效接轨,不应单独规定在物权法中。然而,两种时效所依据的事实状态、时效期间的确定因素、

  取得时效被物权法草案否定纯粹是基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认为取得时效应与诉讼时效"接轨",不应单独规定在物权法中。

  然而,两种时效所依据的事实状态、时效期间的确定因素、两种时效的适用范围、举证责任分配、时效期间计算、法律后果等均不同。

  据此,两种时效制度应当分立,无法"接轨"。

  诉讼时效取得时效物权物权法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民事立法历史上,取得时效制度命运多桀。

  继1909年的《大清民律草案》将取得时效规定于第一编总则之后,1929年至1931年,分编草拟、分期公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在物权编对之作了规定。

  但在1949年以后,这一制度即不见踪影,曾经"三起三落"的中国民法典起草中,取得时效未被考虑写入,而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在制定过程中,民法学术界曾对之展开过讨论,但鉴于前苏联民法的影响,否定意见仍占绝对优势地位,故此一法律仅规定了诉讼时效。

  此后,讨论仍在继续,但风向渐转,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物权理论渐成时尚,取得时效成为几无争议的物权法制度为学者所赞同,在两部物权法学者建议稿中,均有相关的详细规定。

  总的来说,自上世纪50年代后至今,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取得时效从绝对的否定到绝对的肯定,其变化主要源于人们对这一制度"违背我国拾金不昧、物归原主传统美德"之观点的遗弃。

  但是,在全国人大法工委2004年8月形成的物权法室内稿中,取得时效制度被取消。

  其时,笔者在由法工委召开的专家讨论会上首先就此提出质疑,所得解释是因有同志认为"取得时效应当与诉讼时效接轨,故物权法上无须规定"。

  笔者和其他学者当即表达不同意见,但在同年10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稿中,意见并未被采纳。

  其后,于今年6月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物权法审议稿中,取得时效制度仍未予规定。

  很显然,取得时效此番被否定,不是基于观念上的原因,而纯粹是基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

  取得时效能够与诉讼时效"接轨"或者被其"吸收"吗表面观之,取得时效似乎是消灭时效的反面表达:就占有人方面观察,物权人的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时,如果占有人对财产自主、公然、和平、持续占有至一定期间,即依法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而就权利人方面观之,则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达到一定期间,即丧失其权利或者权利保护。

物权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5336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物权法律师团,我在物权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