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遭威胁莫慌,民法典护航+专业律师助力破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威胁事件频发。当您遭遇此类困境时,既要善用《民法典》赋予的法律武器,更要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才能构筑起双重保护屏障。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的坚实后盾
《民法典》在人格权编第六章中,以六项条款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根据第1034条,个人信息涵盖姓名、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信息等20余类数据,其核心特征是“可识别性”。若威胁者利用您的身份证号冒名办理信用卡,或通过健康信息实施精准诈骗,均构成对个人信息的非法侵害。第1035条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未经同意不得非法收集、传输或公开。这意味着,威胁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您的行踪信息并实施骚扰,已触碰法律红线。
面对威胁,您可依据第1037条行使“删除权”与“更正权”。若发现信息处理者违规使用您的数据,有权要求立即删除;若发现信息错误,可要求及时更正。在2024年某案例中,当事人因身份证号泄露被冒名注册公司,通过主张删除权并提交报案记录,成功撤销虚假登记。
专业律师:危机化解的关键力量
法律条文虽明确,但实务操作需专业指引。当您收到威胁短信时,应立即完成三件事:保存短信截图、记录发送号码、向公安机关报案。此时,专业律师的介入至关重要。他们能协助您完成四项核心工作:
证据链构建:指导您调取银行流水、社交平台登录记录等,形成“信息泄露-非法使用-造成损害”的完整证据链。
法律程序推进:根据《民法典》第179条,代理您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主张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责任。在2025年杭州某案中,律师通过申请法院调查令,成功锁定信息贩卖源头,为当事人获赔12万元。
风险防控设计:针对企业客户,律师可定制《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方案》,避免因内部管理漏洞引发集体诉讼。
谈判策略制定:在涉及刑事犯罪时,律师能与检察机关沟通,争取从宽处理或附条件不起诉。
行动指南:三步化解危机
立即响应:24小时内更改所有重要账户密码,启用双重验证功能。
法律维权:携带证据前往当地律协认证的律师事务所,优先选择具有网络安全法律服务经验的团队。
持续监控: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关注银行账户异常交易,律师可协助您设置“信用预警”服务。
在信息裸奔的时代,法律是最后的防弹衣,专业律师则是您最可靠的战术参谋。当威胁来袭时,请记住:您有权依据《民法典》说“不”,更有能力通过法律程序让侵权者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