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情况下会构成欺诈

2022-04-29 15: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有些人因为懒惰想要不劳而获,会经常使用各种方式来骗取他人钱财,导致他人利益受损。那么哪些情况下会构成欺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哪些情况下会构成欺诈

  一、哪些情况下会构成欺诈

  (一)客观要件

  欺诈行为是欺诈在客观方面的基本构成要件。没有客观方面的欺诈行为存在,就意味着中国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没有受到实际侵害,欺诈就不可能存在。只有当行为人欺诈的故意已经通过具体的欺诈行为表现出来,并且在客观上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广告欺诈。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纷繁复杂,决定了欺诈行为形式的多样性,尽管欺诈行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类。所谓作为,就是用积极的行动实施的欺诈行为。作为的形式是欺诈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履行告知真实情况的义务,而故意不履行告知义务而构成的欺诈行为。行为人告知义务产生的根据有法律上的规定、合同的约定,交易习惯或者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欺诈在客观方面,并不要求有他人上当受骗、造成损害的实际结果的发生,只要可能使他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即可。因为欺诈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故即使未造成任何人的实际损害,也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对欺诈行为认定基本点是行为,不是结果。

  “可能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的确定,是根据主观标准还是根据客观标准来判断呢?主观标准是根据特定受欺诈人的具体情况,而客观标准是依据欺诈是否可能使一个理性的普通人在施以平常注意力的情况下,是否可能产生误解来判断的。主要采用客观标准,有利于执法和司法人员掌握,因为客观标准不仅易于把握,而且会使执法、司法人员设身处地思考他若是受欺诈者,自己会作出何种反映,同时客观标准会使人更容易考虑到受欺诈者是哪一类人。

  (二)主观要件

  欺诈的主观方面也是欺诈构成的基本要件之一,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欺诈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构成的。欺诈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欺诈的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所谓欺诈故意是欺诈的主体明知自己的欺诈行为会引起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在认识因素方面,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欺诈行为会引起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在意志因素方面,行为人对引起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根据认识和意志因素方面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欺诈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欺诈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认识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认识到他人上当受骗的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也可以包括认识到使他人上当受骗的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对使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抱着希望发生的态度,“希望”是积极追求使他人上当受骗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这一心理状态和特点和欺诈的目的是一致的,欺诈行为人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间接故意是欺诈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上当受骗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虚假宣传是否构成欺诈?

  法律上虚假宣传如果想要达到赔偿,需要虚假宣传达到欺诈构成,不是所有的虚假宣传会导致欺诈。当然,在房屋买卖方面,属于消费领域,对此认定为欺诈还是比较容易的,首先是法律上,国家工商行政总局颁行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便已经将广告欺诈列入。在消费领域,虚假宣传几乎等同于欺诈,而且,只要销售方无法举证证明已履行告知义务且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均可推定欺诈的存在。

  三、构成欺诈罪满足什么条件能够判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关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违法分子,一起契合下列条件的,能够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违法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违法的风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寓居社区没有严重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能够依据违法情况,一起禁止违法分子在缓刑检测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触摸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违法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履行。

  在欺诈案中,即使违法嫌疑人没有自动退赃,公安机关也会追缴赃物的,但是,嫌疑人自动退赃跟公安机关追缴赃物的性质不一样。自动退赃说明嫌疑人有良好的认罪悔罪情绪,对嫌疑人本身的量刑是有利的。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哪些情况下会构成欺诈的相关知识,按照法律规定,我们知道,对于欺诈行为,我们要警醒,一定要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